2012年,一位名叫徐颖科的老师带着青涩第一次步入镇海幼儿园,开启了她在镇幼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成为了镇幼的第一批“90后”教师。
徐老师接手的 “中一班”,像个热闹又混乱的 “小江湖”,语言活动时,精心准备的绘本被调皮的孩子藏进床底,她趴在地上摸索半天;户外活动时,总有孩子偷偷躲进滑滑梯的缝隙里和她 “捉迷藏”,她一遍遍地在器械区穿梭呼喊,直到找到那个捂嘴偷笑的小身影……当然,孩子们的天真也总能轻易化解她的疲惫,有孩子把涂鸦的 “爱心卡片” 塞进她手里,说 “徐老师像妈妈一样温柔”;有孩子看到她感冒咳嗽,第二天特意从家里带来一颗润喉糖,踮着脚递到她嘴边。这些细碎的瞬间,慢慢铺就了她适应幼教节奏的路,也让她第一次明白:当老师,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磨出来的耐心和细心。
3年后,徐老师被调至办公室岗位,从一线教师转型为行政人员,正当她逐渐适应文书、报表的工作节奏时,又一个更具挑战的机会摆在面前,徐老师接到通知,协助园长分管教育教学。“从办公室主任到协助分管教学,这不是高速公路上的大转弯吗?” 有同事半开玩笑地说,这话却戳中了徐老师的顾虑:行政工作和教学管理,就像两条平行线,她从未想过自己要同时走好两条路。
为了让园本课程跟上改革步伐,作为管理者必须深入教学一线,和老师们一起打磨课程方案。这一下,徐老师像是找到了 “突破口”:她把办公室的文件柜腾出一半,塞满了《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等专业书籍,下班后的办公室总能亮到很晚;遇到课程设计的难点,她拉着教研组的老师一起 “头脑风暴”,那段时间,门卫师傅总说:“徐老师办公室的灯,比园里的路灯灭得还晚。” 而办公室里的书,也从最初的几本教材,慢慢堆成了涵盖教学、管理、心理等领域的 “小书库”——这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她一步步补上 “教学管理” 这堂必修课的见证。
8年时光,足以让一颗青涩的种子长成挺拔的小树。2020年8月,30岁的她成为了镇海幼儿园副园长。接到消息那天,她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反而先去了中一班的教室——那里有她最初的回忆。她回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奔跑嬉戏,突然想起刚入职时的自己:那时的她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焦虑,会因为工作失误而自我怀疑;而现在,面对园所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她能冷静地梳理流程,面对老师们的困惑,她能精准地给出建议。这份沉稳,不是幸运的馈赠,而是8年里一次次解决问题、一次次突破自我磨出来的底气。
身份的转变从未停止。2025年,34岁的徐老师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调任九龙湖镇蓝城幼儿园,担任园长一职。这一次,她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陌生的教职工团队、不熟悉的园所文化、还有等待了解的家长与孩子。“不能急,得先走进大家的心里。”她给自己定了“三个一”计划:每天和一位教职工聊天,从工作困惑到生活琐事,慢慢拉近彼此的距离;每周走进每一间教室,观察孩子们的活动,记录下他们的兴趣点;召开一次家委会,认真倾听家长对园所发展的建议。她用脚步丈量着蓝城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用真心换来了大家的信任,也让自己快速融入了这个新家庭。
从2012年到2025年,13年的时光里,徐老师的身份从一线教师变成园长,岗位从镇海幼儿园换到蓝城幼儿园,但不变的是她对学前教育的热爱。有人说她总是 “被幸运眷顾”,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早起的清晨、晚归的夜晚,那些为课程打磨的日子、为孩子付出的真心,才是她“幸运”背后最坚实的支撑。未来的路还长,这位“90后”园长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