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的阳光透过景和学校香樟树的叶隙,落在王超老师俯身的背影上。她正轻轻为脑瘫学生系好鞋带,指尖的温度漫过孩子微颤的脚踝。这是她扎根特殊教育一线的第十个秋天——从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那天起,这个党龄与教龄同长的青年教师,便以“蒲公英”自喻:“风往哪里吹,种子就往哪里落,要让希望在每片贫瘠的心田发芽。”
在王超老师的班级中,有一位孤独症女孩——小欣。初见小欣时,这个女孩像只翅膀沾满晨露的蝶,总把自己蜷缩成透明的影子,课堂上弓着背埋首课桌,机械重复着旁人的话语,连眼神都怯生生垂向地面。王超老师蹲下身:“小欣知道吗?蝴蝶的翅膀每秒扇动五次,只是我们听不见那动人的频率。”
为帮这只“怯蝶”展开翅膀,她发起“班级笑脸照大评比”,将孩子们的笑脸贴满黑板,每日用“谁的笑脸最好看?”的问候替代传统课前问好。当小欣在同伴的掌声中抬头露齿,八颗牙齿的笑容像初绽的花,王超老师在备课本上记下:“倾听是蝴蝶的第一根翅脉。”
王超老师为图书角换上社交绘本,定制以小欣为主角的“我的社交小故事”,连图片沟通板都缀上了蝴蝶结——当小欣用“帮帮我”的词卡换来帮助时,甜美的声音第一次在教室响起,像蝶翼轻振的颤音。
更动人的蜕变藏在“方言小剧场”的灯光里,得知小欣因福建方言与普通话隔阂抓伤同学,王超老师以《大鱼海棠》土楼为背景,带头用蹩脚福建话喊出“ka xi lou(开始喽)”。在她的鼓励下,小欣红着脸教大家“房子叫‘pang’,大鱼叫‘dua he’”,当同学们把方言台词融进剧情,这只曾蜷缩的蝶终于舒展翅膀,在同伴的笑声里蹁跹起舞。如今的小欣已经五年级了,她能主动分享绘本,会用方言给同学讲家乡的故事。
“教育是成为特殊孩子的同频共振者。”王超老师常说。从特教专业的青涩学子,到如今的教学骨干,王超老师如同一株向阳而生的青竹,以专业为根、以热爱为光,在九年特教生涯中节节攀升。作为生活语文教研组长,她在课堂上打磨基本功,带领团队开展“一月一研”,推动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同时,王超老师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突出的综合素养考入镇海区第四批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并顺利结业,在担任景和学校党政办副主任期间,她既统筹总务后勤保障,又推进学校迁建工程,用“清单式管理”确保项目零失误推进,展现出年轻干部“敢啃硬骨头”的韧劲。
王超老师说,蒲公英的伟大从不是随风漂泊的轻盈,而是落地时那份“明知贫瘠也扎根”的执着——就像那些被命运折翼的孩子,看似蜷缩的生命里,其实藏着振翅的渴望。而她这颗“蒲公英种子”,要做的便是化作暖阳、雨露与沃土,让每粒沉睡的“茧”都敢相信:总有一天,能挣脱束缚,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扇动独一无二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