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露 通讯员 洪元恺 陆乐
看越剧、做手工、学非遗、听交响乐……如今,由热电厂改建的奉化城市文化中心正成为年轻人钟爱的一大时尚地标。
近年来,“二产变三产,黑色变彩色”、“工业锈带”变成“城市秀带”,已成为不少国内城市的发展潮流。如何通过盘活闲置工业资源,让“锈带”展现出更多的“秀色”,成为新的挑战。
空间重构:
工业建筑的文化再生
上世纪80年代,奉化热电厂竖起了这座小城最挺拔的“工业灯塔”,烟囱伸向天空,巨大的厂房框架里裹着一代人的骄傲。在电力紧缺的年代,热电厂的出现,让奉化家庭“亮”了起来。作为当时盛极一时的国企,很多人争相要去那里上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奉化热电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留下了一大片工业遗存。高大的烟囱和几何体结构的厂房矗立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城市中,显得落寞又黯淡无光。但是,热电厂地处县江西侧、大成路北侧,是奉化城区最繁华的黄金区域。
这么好的区块,如何利用好成了一道难题。
2016年,我区投入8亿元对奉化热电厂废弃厂房进行全面改造,项目采用“保留+改造+新建”的模式,为老厂房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原有的发电车间被改造为奉化博物馆,堆煤场、沉淀池、输煤带、烟囱、冷凝塔等时代符号得以保留,同时,增设内部平层、置入红色耐火砖,对馆舍进行二次设计和改造。
建成后的城市文化中心“华丽转身”,集聚广场、城市客厅、公园等功能。博物馆、图书馆、非遗工坊、艺术课堂、文创市集……那些被岁月磨钝的“工业骨骼”重新长出血肉,既满足民生需求,又建立工业遗存的“活化”样本,成为奉化人独特的景观记忆地标。
绿色转型:
从热电到光电的环保实践
在奉化城市文化中心,高耸的烟囱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用能变迁。从煤炭发电到光伏发电,新旧动能在这里实现转换。
奉化热电厂投产最初,使用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发电煤耗率达到998克/千瓦时,设计年发电量达到10800万千瓦时,供汽24万吨。
谁也没想到,沉寂多年后,老电厂突然又“亮”了起来。如今,在城市文化中心图书馆和非遗馆楼顶,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被安装在空旷的平台上,这里不再输送蒸汽,而是输出光能。
“早在城市文化中心建设初期,我们就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商,根据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分布式广场光伏电站的建设规划。”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智慧光伏(浙东)分中心负责人郭哲军介绍。
2019年12月,城市文化中心主体工程结顶,屋顶跟着“长”出第二道风景线,2500平方米光伏电板按城市文化中心屋顶结构作了合理布局,像戴上了一顶会发电的“黑纱帽”。一年下来,太阳能被折算成26万千瓦时的绿色电流,节约了90吨标准煤,也让25万千克二氧化碳“原地蒸发”。
现在,这处工业遗产不再是城市的历史包袱,它用另一种方式重生,打开了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春秋季,广场照明、喷泉、场所运营等“吃饱喝足”后,多余电量还可通过并网点反向“投喂”电网,按核定上网电价结算。
“可以这么说,奉化城市文化中心综合能源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时任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黄伟杰说,“它在省内树立了以传统燃煤电厂工业遗址打造的地标型大型公共场所应用清洁能源的标杆,是这些年社会用能变化的一个缩影。”
文化赋能:
城市新地标的活化利用
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工业遗产重新被唤醒,曾经的“工业锈带”如何打造成为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呢?
9月12日晚,夜幕刚刚降临,城市文化中心的广场戏台上亮起了暖黄灯带。芳华越剧团演员开嗓一声“急忙忙奔出了金山禅堂”,引得台下观众齐声叫好。“大家快来看,城市文化中心每周五、周六晚上都有演出!”市民周女士在看完越剧表演后,将拍到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除了看戏,文化馆里,公益课表已排到年底。这周,国家级非遗宁波走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玉兰亲授百年曲艺经典唱腔;下周,手工达人把工作室搬进文化馆,让学生们体验钩针的快乐。
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参与、可分享的生活。作为我区主要文化阵地,城市文化中心还在节假日、桃花季、蜜桃季等假期分别举办不同主题的集市活动,以体验至上的“松弛感游”新玩法吸引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市民不用出远门就能体验滑板等潮玩运动,聆听现场音乐,观看露天电影,在烟火气满满的集市品尝热气腾腾的美食。
奉化城市文化中心拥有许多市民游客喜爱的热门打卡点。博物馆东侧的螺旋梯上,随手一拍就是“赛博工业”大片;28米高的老烟囱外表修旧如旧,再加一圈浅水池,每逢晴好天气,都是日落打卡必争之地;新华书店内的开放性楼梯、“在这里看见文明宁波”的红色阶梯……随手一拍就是社交平台上的热门“必出片”点位。
昔日的工业记忆摇身一变,成为活力四射的文旅新地标。文化,正以最亲切的方式,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悄悄生根。
奉化城市文化中心鸟瞰 何腾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