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生活

这届年轻人偏爱“丑东西”:生活之趣需要“转念一想”

时间:2022-07-29 14:09:02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视觉动物,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

  但最近一段时间,

  “丑东西”逆势而上,

  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

  甘肃博物馆文创丑玩偶“马踏飞燕”出圈,

  “菜狗”、“绿头鱼”头套、鸡爪袜受追捧,

  #这届年轻人为何偏爱丑东西#话题登上热搜。

  豆瓣上有个“丑东西保护协会”的小组,

  最近一段时间

  互联网对“丑”的接纳度正在上升。

  小组成员在社区分享偶遇的丑物件,

  幽默且略带自嘲地点评一番,

  歧视?嘲笑?自卑?在这里不存在。

  包容开放氛围,

  吸引了23.7万人加入。

  “寻丑”:发现生活之趣 感受生活之暖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丑的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

  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

  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这句话在“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身上,

  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组员告诉记者:

  一些丑萌丑萌的东西,

  第一眼看了很奇怪,

  然后越看越上头,

  莫名其妙觉得好笑,

  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物件,

  会带来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分享出来引起共鸣,

  更有成就感。

  之后再面对丑东西,

  情绪不总是消极的,

  心态会放松很多。

  比如,有人晒出一双奇奇怪怪的鞋 @浪浪

或者在街边偶遇美人鱼 豆瓣用户 @鱼块

如果被吓到就赶紧吃块蛋糕 豆瓣用户 @请叫我扎志妮

或者买一件大衣放松一下,毕竟还可以打地鼠 豆瓣用户@浊酒

惊到小猫都眉头紧锁 豆瓣用户@小麦山

  “丑东西们聚集在一起,

  快乐欢愉,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

  一位组员这样说。

  审美是非常个性化的评判,

  美与丑并不绝对。

  一些丑物件在这里被晒出来后,

  非但没有被嫌弃,

  还找到了伯乐。

豆瓣用户@天南海北吃瓜号

  发帖者觉得这件衣服的图案是“精神污染”。

  但在其他人眼里就是

  “有个性”、“够特别”“很有艺术感”……

  甚至有人求链接。

  有组员因为自己肢体异样,

  感到困惑、甚至自卑。

  在小组里分享了自己的“不完美”后,

  收到很多开导的跟帖,

  还有“对症下药”的指点。

豆瓣用户@蜂蜜芥末懒羊羊

  本是“晒丑”而来,

  却在这里治愈了心病。

  他们开始接纳自己身体上的小缺陷,

  与自己达成和解。

豆瓣用户@生菜包包

  有个组员和妈妈吵架后,

  妈妈换上了“丑”床品,

  她更生气了。

  但有条评论提醒说,

  “这也许是妈妈觉得漂亮的床品

  说不定是为了道歉。”

  就这样,组员的心情好了很多。

  莫忽视代际审美差异、

  尽可能理解他人的审美,

  是这个小组提供快乐价值的同时,

  给组员们提供的正面“情绪价值”。

  “论丑”:生活需要“转念一想”

  爱美本是人之天性,

  丑的东西往往被人嫌弃、厌恶、压抑,

  按照常理,避之不及。

  可一段时间以来,

  在互联网平台上,

  充斥着滤镜过度美化现象。

  对美的标准,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趋于统一。

  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美”,

  让人感到疲倦。

  审美该有标准化、数据化的标尺吗?

  没有达到标准化的美,就该自我否定吗?

  网友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他们宁愿看到生活中“有瑕疵的真”,

  也不愿意看到“完美的假”。

  丑不一定是美的对立面,

  也可以是美的一部分。

  “丑东西保护协会”的组长“银色暖气管道”

  告诉央视网记者:

  美的事物本身就很容易被大家喜爱。

  丑东西也想要被人爱、被人欣赏。

  比如长得丑一点的蔬菜,

  其实口味很好吃,

  长得丑的小动物,

  说不定性格可爱。

  很多丑东西可能只是不够耀眼,

  但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优点。

  小组的成立的初衷,

  是为了提醒大家,

  不要忽略生活中黯淡的部分,

  可以多一个视角来看待世界。

  在吐槽的时候,

  不要简单化评判美与丑,

  要有“转念一想”的态度,

  这样会更包容。

  受“颜值即正义”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被外貌焦虑裹挟。

  “丑东西保护协会”用相反的理念,

  尝试着给他们松绑。

  “银色暖气管道”表示,

  生活中存在贩卖“美”的焦虑,

  这会让大众用狭隘的视角来看待“美”,

  其实“美”应该是多元的。

  希望让大家包容看待“美”这个概念。

  倡导保护“丑”东西,

  也是倡导审美多元,

  消解一些美的禁锢,

  以及追求禁锢之美而带来的个人偏狭的痛苦。

  “追丑”:美丑可以互换 切莫失去底线

  “丑并不是恶,

  审丑也不是审恶,

  社会上流行的审丑现象,

  我们用不着忧心忡忡,

  更不用上纲上线,

  平常心对待即可。

  美好的社会应该是包容和尊重多样性的。”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春教授

  告诉央视网记者。

  他表示,

  审美需要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欲求。

  一般来说,

  和谐是美,畸形是丑;

  对称是美,不对称是丑。

  不过由于人类对新异刺激的兴趣,

  美的东西千篇一律且长时间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易引起审美疲劳,

  这时候一些平时被认为不美的东西,

  反而能唤起人的良好体验而产生美感。

  而且由于文化、

  观察视角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人们对美的体验本来就有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表现在对美丑的判断上,

  经常会缺乏统一的标准。

  人们通过把有缺陷的事物赋予美的意义,

  从而确立和保护自我价值。

  这样容易被特定群体接纳,

  满足个体的归属需要。

  一个丑物件的背后,

  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也有一些人努力创新的尝试。

  尽管有些归于失败,

  但一些“鬼点子”火花,

  或许能在下一次,

  帮他们“杀出一条血路”。

  “丑”终究只是生活中的点缀,

  不会成为霸屏主流,

  能够留下什么,

  关键要看传递出什么价值。

  为了迎合市场突破底线,

  博取廉价的流量,

  狂欢式大批量制作、传播丑陋物品,

  为出丑而出丑,

  这就毫无价值可言。

  大众也需要分辨清楚,

  哪些是善意的表达,

  哪些是恶意的滋扰。

  生活需要挖掘更多美的东西。

  在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中,

  “不完美”也可以被温情接纳,

  这才是美好生活的意义所在。

  你喜欢过哪些“丑东西”,

  评论区聊聊看!

来源: 大众报业 编辑: rj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资讯网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全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首份A股上市险企半年报出炉 有哪些看点?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提速全面电动战略,奔驰携27款车型亮相成都车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培养科技创新“预备队” 我们还需做点儿啥


中山公园和文化公园举行的菊展吸

湖南景区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打击倒票“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