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生活

“慢就业”需要两面看

时间:2023-07-04 07:59:24

  最近,2023届毕业生陆续离开校园。“慢就业”被越来越多人提及,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应届生选择“慢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

  虽然存在争议,但是具体分析不同个体可以发现,“慢就业”并非贬义词。毕竟,大多数“慢就业”不是不就业,更不是“躺平”。

  对于“慢就业”现象,要区分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两种情况。

  毕业离校了,部分毕业生工作却还没着落,今年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不得不被动处于“慢就业”的状态中继续搜寻合适的岗位。针对这种情况,应当持续不断提供就业服务,让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尽快就业或参与就业准备活动。

  6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时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人社部门制定了相当详实的计划,在7月至12月期间,对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服务,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及长期失业青年,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实践引导、职业指导、就业援助;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运用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对主动选择“慢就业”的青年人,也应当区别引导。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为了提升学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增加实习和参加社会活动。不少青年人对新职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岗位比较青睐,多掌握一些技术技能,能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应当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和服务,增强青年群体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基层就业的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对新招用的毕业生等青年开展学徒制培训,通过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适合企业发展和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毕业后留出过长时间去观望,一味求稳求好,也有可能造成心理焦虑,挫伤自信甚至逃避现实。家庭、学校和青年人应当做好合理规划和调控,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高不成低不就”。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桥梁作用,阻断毕业生向“消极就业”“懒就业”方向变化,通过改善劳动条件、规范企业行为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工作岗位是人生最好的历练场,无论对就业前景有什么样的预期,归根到底要靠实践和奋斗来实现。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对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编辑: bj2021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资讯网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全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首份A股上市险企半年报出炉 有哪些看点?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提速全面电动战略,奔驰携27款车型亮相成都车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培养科技创新“预备队” 我们还需做点儿啥


中山公园和文化公园举行的菊展吸

湖南景区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打击倒票“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