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科技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时间:2021-01-22 10:30:45

  近年,以美国SpaceX公司“星链”星座为代表的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项目,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卫星生产模式的认识。卫星智能制造生产线,成为了卫星研制的发展新方向。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空间工程公司了解到,由该公司研制的我国首条批产卫星智能生产线,近日已完成设计、生产及安装工作,正式转入现场试运行阶段。其设计产能目标为年产240颗以上小卫星,并能实现批量定制化生产。

  从手工制造到自动化“智造”

  “卫星从原材料出库到整星检验合格入库,需经历舱板级部装、卫星总装、整星电性能测试等十余道工序。”空间工程公司智造之星党员突击队队长刘峰说,如果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来替代,生产效率能提高40%以上。

  然而从单件小批量手工制造到高度自动化“智造”,并没有那么容易。卫星是典型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序多、工艺流程复杂,还要重点考量工艺的集成性与兼容性。批生产工艺流程规划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把以手工为主的卫星传统生产模式,转化为精益化、自动化、协同化的流水线式生产模式,研制人员吃透了传统装配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和工艺流程,逐一进行优化,再将优化后的工序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新型批产工艺流程,此后还多次开展分析优化。

  突击队员马赫介绍说,经过多轮方案迭代,最终的流程能在保证卫星装配测试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年产240颗以上小卫星的设计产能目标。

  既能批产也能定制

  在实现批产的同时,该生产线还能实现“私人定制”。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卫星的构型、尺寸、重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让“硬邦邦”的设备对卫星“来者不拒”,研制人员借助精密运动机构,给设备装上了“四肢”,工位尺寸也实现动态可调,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柔性夹持和高精度装配都不在话下。

  在生产过程中,设备会根据条码确定卫星类型和工艺要求,自主调用控制程序,数据分析及执行结果也会实时反馈至生产线管控终端。不仅生产过程实现由人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也使卫星批量定制化生产成为现实。

  为了提升生产线智能化程度,研制人员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

  部总装是卫星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针对部总装工位存在自动感知能力欠缺,无法有效检测和避免装配过程中零部件相互碰撞的问题,研制人员在机械手和末端执行机构上增加了力传感器,确保安装过程中零部件与舱板不会发生挤压;并在装配过程中用相机对干涉风险区域拍照,通过图像比对提前发现碰撞风险。此外,相机的视觉补偿还能提高装配的定位精度。

  成功试运行是生产线建设的重要节点。目前,智造之星党员突击队正全心投入在试运行工作中,为早日形成卫星规模化智能生产能力贡献力量。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
来源: 编辑: bj2019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资讯网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全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首份A股上市险企半年报出炉 有哪些看点?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提速全面电动战略,奔驰携27款车型亮相成都车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培养科技创新“预备队” 我们还需做点儿啥


中山公园和文化公园举行的菊展吸

湖南景区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打击倒票“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