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金融

资深学者司航:银行买债何错之有?

时间:2020-12-22 10:13:24

作者:司航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观点认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多为银行大量持有,易导致风险集聚于银行,其实并不符合银行间债券市场是面向银行、证券、企业年金、境外投资者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客观事实。银行间债券市场并非仅有银行参与,而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机构间”市场。从成熟经济体情况看,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都是各国债券市场的主体。

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多元化。早期,银行持债比重较高,与银行作为主要机构投资者发展较早、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优于非银行机构有很大关系。此后,我国证券、基金、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壮大,并逐渐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资管产品的发展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带来了企业年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保险和基金、证券的资管产品等,随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参加银行,以及QFII和RQFII等境外投资者等也先后进入了银行间债券市场。

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也与一国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投资者结构基本一致,判断投资者结构是否合理,不能片面强调银行持有债券的比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比远高于德国和日本,但银行持有信用债的比重仅为28%,显著低于德国和日本。我国债券投资者结构不仅符合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投资人结构的基本规律,且更分散。

批判银行持有信用债,那么当前我国的信用债应该由谁持有?从历史教训来看,不应把债券直接卖给企业和个人,更不能将其视作发展直接融资的捷径。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之初曾经定位于个人,为了防止债券违约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只有极少数资质良好的大公司被允许发债,导致信用债发展缓慢;2008年,香港雷曼“迷你债券”违约,引发了较大规模、持续的个人投资者维权行动。国际上信用债大多以机构投资人为主,个人通常只通过基金、养老金等机构进行间接投资。但在我国,与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节奏相比,这些机构发展相对缓慢。

因此,完善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能脱离当前我国的金融实际。必须认识到,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银行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债券的重要投资者。(作者系资深学者)

来源: 编辑: bj2019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资讯网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中国廉政教育内参》全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首份A股上市险企半年报出炉 有哪些看点?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提速全面电动战略,奔驰携27款车型亮相成都车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培养科技创新“预备队” 我们还需做点儿啥


中山公园和文化公园举行的菊展吸

湖南景区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打击倒票“黄牛”